English

哲学合作社

2007-08-07 15:34:00 来源:博览群书 朱图钉  我有话说

在五光十色的网络世界里,有人陷入颓靡虚幻,也有人利用其挽救自己的理想――网络给那些缺乏表达机会人提供了一个自由交流的平台。本文作者讲述了他在网上寻找志趣相投者的经历,并介绍了他们的网站“哲学合作社”。今天,许多学科领域都有爱好者在网上开辟了自

己的园地,网络文学、网络论坛、网络视频等对传统文化造成的冲击已有目共睹。这种文化现象值得关注。 
 
编者

大约是在2002年冬天,我经人介绍,怀揣一份自己写的类似哲学论文的东西,登门拜访了徐友渔老师。当时我25岁,渴望同人探讨哲学。徐老师和我进行了一次长谈,大概花了一上午时间,使我受益良多。但他工作繁忙,而我只是个学力不足的业余爱好者,难以跟上他的思路。他建议我以后上网看看。

本来我对网络有抵触心理,但既然别无出路,只好到网上寻访同好了。我最先找到的哲学网站叫“哲学人生”,里面的贴子五花八门,其所谓的哲学讨论基本上就是灌水。“这就是民间哲学啊?”我倍感失望,但还是发了个贴子询问有没有对分析哲学感兴趣的人。有人回贴说,黑蓝文学网有个辨析版,哪儿有人懂分析哲学。于是我就跑去黑蓝文学网,认识了辨析版的斑竹ZEN。我们很快成了朋友。ZEN是个软件工程师,除了喜欢分析哲学和逻辑学,还热中佛学。另外,还有一位老兄也在那儿当斑竹,网名七格,是记者,还在广告公司供职,平时写小说,崇拜瓦格纳。而我是个律师,同时是个耽于幻想的人。我们这支队伍里,唯一科班学哲学的是一个山东大学哲学系的女孩,当时二十出头。这样的组合自然难以达到“专业性”。但是无论怎样,我们这些人对哲学的态度是认真的,至今我仍觉得这份热忱很可贵。我们讨论的范围很宽泛,动辄争得面红耳赤,但也乐在其中。

在讨论过程中,一些哲学观上的矛盾逐渐清晰起来。现在总结一下,大概有以下三方面问题:哲学思考是否需要学术化;是侧重英美分析哲学,还是对欧陆哲学和中国哲学兼收并蓄;是将哲学讨论停留在思辨层面,还是积极关注现实问题。想一想,我们只有那么几个人,而且还身处边缘,为这些宏观问题苦恼实在有点堂吉诃德的感觉。但这可能也说明,在现代中国语境里,任何热心哲学的人都要面对诸如此类的问题。

在这个阶段,我们基本达成了尊重学术的共识。我们的讨论虽不够专业,但因为尊重学术,对做专业的人还是可以产生吸引力的。而且,在网上讨论哲学的最大好处是自由,不受时空阻隔,没有人为壁垒(现如今大概不能这么说了),只要不滥用这份自由,就能形成一种优势。所谓“滥用自由”,是指以自由之名放任自流、自欺欺人。为了发展我们的版面,我们还“招贤纳士”。山东大学的女孩叫来了她的同学LEON,ZEN叫来了陈嘉映老师的学生宇文光(网名)。在北大哲学系读书的缝果匠也加入进来,他本来在北大学医科,后辍学,再次考入北大,改学哲学。

这时候,我们考虑到,黑蓝文学网主要是搞文艺的,我们还是和那里的文艺青年们区别开来为好。于是,在2004年年底,我们办了个自己的哲学论坛:哲学合作社。

创坛伊始,我们草拟了一份论坛发贴原则,共十四条,集录如下:

一、大多数人对哲学的最大贡献就是:他们不搞哲学。

二、哲学并不神圣。“神圣”这个词只会招来苍蝇。能在隐微处锲而不舍的人,自然知道哲学的意义。

三、在我们的现实处境中,对于哲学的爱好总会伴随孤寂的阴影。本论坛并不试图为什么人驱散这些阴影,只想令这种孤寂不至于太过肤浅。

四、本论坛为思想服务,但前提是,这“思想”不能是其他什么东西的奴仆。

五、学术为思想提供基础,思想之树需要学术的土壤。我们不能只看到头顶的果实,而忘记脚下的泥土。

六、我们认同这样的观点:“真理从错误中比从混乱中更容易出现”。

七、我们将缺乏论证且无灵性的论断视为空话。

八、比空话更糟的是胡言乱语。请胡言乱语者发贴前保存好自己的底稿。

九、在喊出“自创宗派”的口号前,请先审视自己的基石。

十、哲学史知识的阙如并不意味着浅薄,你可以是维特根斯坦;晦涩不等于装腔作势,你可以是海德格尔;桀骜不逊不代表虚浮自大,你可以是尼采;粗砺不是简陋,你可以是罗素;外行不影响深刻,你可以是弗雷格。

十一、在论坛得到尊重的唯一条件是:尊重其他人。

十二、争论接生深邃,吵架诱导偏激。争论与吵架的区别在于,争论主要是论,情绪一般不在场,吵架主要是吵,理性一般不在场。

十三、凡在本论坛贴出的作品,我们仅在论坛内予以利用,作品著作权属于作者本人,任何网络或刊物如要转载,必须事先征得作者同意。

十四、确有价值的作品,我们会打印细读,并尽快回复。

这些原则虽写得煞有介事,但实际作用有限,前面提到的那三方面问题并没得到解决。既然我们想把论坛办得有点学术水准,那我们该怎么看待业余爱好者(包括我自己)呢?应当欢迎哪些人,拒斥哪些人,一直是个问题。我对在网上可能遇到的人做了个很不严格的分类,它只是给出了一些典型形象:1、在体制内的,遵循范式并付出相当努力的人,我称之为“规范学者”。(“在体制内”,大概是指:就某些哲学问题发言的资格受到国家信誉保证)2、在体制内的,不遵循范式但付出了相当努力的人,我称之为“特殊学者”。特殊学者又可分为两类:狂人学者和天才学者。3、在体制内的,没付出足够努力的人,我称之为“懒惰的学者”。 4、不在体制内的,遵循范式并付出相当努力的人,我称之为“痴人”。5、不在体制内的,不遵循范式但付出了相当努力的人,我称之为:“怪杰”。怪杰又可分两类:“超级天才”和“怪物”。6、不在体制内的,没付出努力的人。这类人又可能包括三种:“漠视哲学的人”、“敌视哲学的人”和“搅和哲学的人”。

这个分类有点烦琐,但如果只是按照民间派VS.学院派的二分法,则势必有人能滥竽充数,有人会无辜受挫。只要有个稍微细致点的分类,民间、学院之争就可消解。

我想,我们大概首先得排斥“搅和哲学的人”,这类人在互联网上非常多,而且几乎成了中国民哲的主体,他们实际上并没有在哲学上花过多少工夫,但又爱对各种哲学问题发表议论,他们往往反对学术,而这不是因为他们对思想、学术和旨趣的关系有深入的反思,而是由于他们面对学术时的怠惰和无力,这其实是很可悲的。

对漠视哲学的人,我们不用考虑。敌视哲学的人可以直接封他ID。我们可以谨慎地接受怪杰,同时得面对一个现实,“超级天才”几乎不可能出现。我觉得应该欢迎痴人和规范学者。不称职的学者我们要排斥。特殊学者只能谨慎接受,除非能证明其为天才学者(要真来一个,我们就可以见证历史了)。

哲学合作社对于各种哲学流派本来抱着兼收并蓄的态度,但后来逐渐偏向英美分析哲学。分析哲学从风格上是拒斥胡言乱语、故弄玄虚的,它更强调论证、逻辑技巧和思想的清晰。根据我长期观察,在网上(且仅在网上)讨论哲学的人里,推崇分析哲学的人中头脑混乱、容易激动的较少;推崇欧陆哲学或中国哲学的人中头脑混乱、容易激动的较多。所以,几乎可以把对分析哲学的态度当成一块儿试金石。其次,网上的哲学论坛很多,我比较熟悉的有爱智论坛和中国学术论坛,他们铺的面儿很宽,什么都谈,什么路数都有,但这样一来,容易博而不精,各说各话。而哲学合作社需要特色,而且想组织一些具有共同基点的讨论,这也是我们偏重分析哲学的初衷。我个人并不认为分析哲学就高于欧陆哲学或中国哲学,并且分析哲学也绝非铁板一块,“分析哲学”基本上是就一种风格趋向而言的,其与欧陆哲学也不是截然对立的关系,而很可能是同源、殊途、同归的关系。

在我们确定方向之后,论坛实力又因一些老师的加入而得到过一次质的提升。朱菁老师有一次不经意中发现了我们论坛,感觉不错就注册了。他发的帖子又被程炼老师偶然看到,程炼老师是个豪侠式的人物,他又喊来了邢滔滔、叶峰、徐明等几位老师。以前我的据点在北京、上海,现在已将触角伸向武汉和广州。我们特别开设了“村办夜校”,由七位老师主持。

我们发现,老师们之间的争论更好玩儿,拍案惊奇曾发过一个帖子:“赵汀阳对自由的误解”,而后我们就开始讨论赵汀阳文章里定义上的问题,论证中的错误,越说越起劲儿。不久,赵汀阳就委托他的粉丝在论坛贴出了答辩的帖子。我们感到奇怪,其他人都自己上来发帖,赵老师怎么还找个人传话?是不是在网上角色转换不过来,要摆摆老前辈的架子。后来听说,赵老师是因为不爱用电脑才叫人帮他发帖子的。

还有一次更激烈的讨论,是由LEON代贴的一篇谢文郁老师关于普兰廷格的文章引发的,起初谢老师同样是请他的学生LEON传话,之后出现一个站在谢老师立场上说话的人,ID为乡巴佬。我们私下议论,此人就是谢老师本人,但直到他来北京,我们聚会的时候,他仍坚持予以否认。在论坛上讨论,还是不暴露各人的真实身份更有意思,可以免除顾虑,否则不是老师的朋友就是朋友的老师,批评的锋芒就无法尽显了。还好,谢老师以宽宏大量著称,大家吵得很高兴。

几位老师在网上锋芒锐利,网下却也是热情随和之人。朱菁老师到上海两次,每次都与Zen、七格、宇文光大碗喝酒大块吃肉。其实朱菁老师倘若留起虬髯,还是可以冒充一下古代大将的。第二次去上海是因为一个学术会议,同去的还有叶峰老师,江湖人称海量的程炼老师因故未到,所以后来喝酒时,Zen和宇文竟然屡屡发出“走一个”的叫嚣。叶峰老师略显腼腆内向,很多时候自己在一边若有所思,加之一头卷卷的长发,宇文光颇带几分仰慕地告诉Zen,想象中的维特根斯坦好像就是这样子。叶峰老师话虽不多但很爱笑,好像哲学在他是一件极可乐的事。

论坛水准提高了,可惜我自己的兴趣已转向其他地方了。这也让我从另一个角度认识到了“学术”、“专业”对于哲学的意义。一般来说,个人兴趣维持不了几年,即便终生保持兴趣,其强烈程度也是起伏不定的。而学术和专业的要求对于以哲学为业者是一种外在的压力,这种压力从客观上可以令哲学传统稳定地延续下去,有延续才会有积淀,有积淀才可能有升华和突破。也正因为这样,哲学合作社要想长久,还须要专业人士的关注和参与。

最后我想谈谈哲学的现实意义问题。哲学有什么用?对于真被哲学问题缠绕过的人来说,哲学思辨首先是一种被迫的挣扎。我十一二岁时,有一次突然间模模糊糊地想到:我怎么能证明我死以后世界还依然存在呢?这个问题一下就把我摄住了。虽然我二十岁左右才开始认真学习哲学,但这个问题从那时起就一直困扰着我。然而,解除个人的神秘困惑也许不能算是哲学的现实意义。我后来有一种消极的想法,一个东西、一种行为没用不要紧,只要无害就可以了,有用的反而更可能有害。哲学若只停留在思辨的层面上,即便不会对社会产生正面作用,但也不至加害于什么人。毕加索说过这样的话:“没有必要画一个持枪的男人,一个苹果也可以具有革命性。”积极地看,哲学的作用或许也正在于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,培养人们的反思、批判精神,从而实现对现实的改造。可以说,改造思想就是在改造现实。

说得挺热闹,但看一看,哲学合作社注册会员只有511位,其中时常造访者不足百人,日发帖量不到10帖,实在只能算是个小地方。但一叶知秋,从一个小的局部或许也能折射出整体所面对问题,如果是这样,我这篇议论也可能有些普遍意义罢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